随着Martech的发展,一系列技术领域的术语应用于营销领域,「敏捷」便是其中一项。
敏捷(Agile),或称敏捷开发,是应对快速变化的需求的软件开发能力,更强调程序员团队与业务专家之间的紧密协作、面对面的沟通、频繁交付新的软件版本、紧凑而自我组织型的团队、能够很好地适应需求变化的代码编写和团队组织方法,也更注重软件开发过程中人的作用。
最初创建敏捷方法的目的,是提供给软件开发人员一个框架以创建产品,并在创建的过程中提供大量反馈,而不是等到流程结束才获得反馈。敏捷开发开发使得开发人员更充分思考、并理解他们的最终用户。这是营销人员值得借鉴的。
2012年,一群「敏捷营销人员」聚集于旧金山的SprintZero活动,发布「敏捷营销宣言」。以下是主要原则:
本届Martech Conference上,虽然没有设立专门的场次讨论敏捷,但在诸多嘉宾的发言中,都有所涉及(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,敏捷已经不再是一个新生词汇,需要专场来讨论了)。
例如10月1日,来自Real Story Group的分析师Tony Bryne谈到了如何使用敏捷方法,帮助营销人员在他们的产品中构建测试,而不仅仅是提供一个Demo,「在演示中,您可以观看供应商播放的品牌故事;花点时间测试,看看Demo如何在实际场景中工作。」
10月2日,《纽约时报》产品营销技术总监Pamela Della Motta和工程副总裁Kristian Kristensen介绍如何使用敏捷方法促进团队合作。
起初,《纽约时报》的技术团队隶属于营销部门,技术作为营销的支持功能存在,营销策略决定了技术的实施;而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,出现了种种问题:传统的营销方式无法有效量化,原本形成一个个「孤岛」的营销渠道也需要整合;技术越来越复杂,并且相互依存;预先准备的项目实施计划很容易过时……
Pamela特别提到了现在处于一个「VUCA」的环境中(V指Volatility,易变性;U指Uncertainty,不确定性;C指Complexity,复杂性;A指Ambiguity,模棱两可,Scott Brinker在10月2日的发言中也强调了这一点)。
最终《纽约时报》选择了敏捷方法,因为它能够「随着市场的快速变化而不断发展」;同时采取了产品经理制而非之前的项目制来解决营销问题。
Pamela表示,在一家由敏捷团队组成的敏捷企业中,团队之间可以更快地解决彼此间的冲突;促进沟通和提升透明度;通过快速迭代快速提供价值。
Pamela同时也强调,「如果不考虑所采用工具相关的组织环境,就无法构建该工具。」并举了一个例子,一个没有提前进行流程训练而构建工具的例子;问题的根源在于,团队更集中注意力于工具,而不是使用工具的人。
敏捷应成为营销组织的DNA
在一篇文章中,Rotkow比较了敏捷方法和传统的「瀑布」模型的区别。「瀑布」模型(Waterfall Model)强调系统开发应有完整之周期,且必须完整的经历周期之每一开发阶段,并系统化的考量分析与设计的技术、时间与资源之投入等,适用于创建单独的大型新产品。
Rotkow主张企业应混合使用瀑布和敏捷,协调不同的团队,将营销计划和营销活动(编辑、信息架构、品牌指南等)联系起来,这样每种方法都能产生价值。
对敏捷的批评
「战略就像交响乐。每项促销策略或媒体渠道,就像乐队中的一群音乐家。但是,并非世界上任何一种乐器都适用于任何一首歌曲,因此不应该将每种策略或渠道都纳入战略。战略通过预先研究和确定做什么、和不做什么,来促成效率最大化。」而「坚持敏捷、并且一直在改变短期策略的品牌只会亏钱。」
Scott甚至强调说,假设你做「敏捷营销」,并且一直测试各种策略和渠道。如果要花几个月的时间来确定哪种方法最有效,那就浪费了时间和金钱。一个好的战略将决定一开始要做什么。
对于Scott的批评,另一位Scott,即Scott Brinker本人进行了回应,称:将敏捷营销和战略品牌领导作为对立的两极,这是对敏捷营销的错误描述。
Brinker介绍说,敏捷管理是一种执行战略的方式,当你所处的环境是流动和变化的,并且你想要快速感知并应对这些变化,或你借以实施战略的媒体能够延展性,并具有快速的反馈回路,可以提供迭代优化,并迅速而廉价地执行。
「敏捷通常不会在一次又一次迭代的基础上改变战略。但它也不会让糟糕的、过时的或被打乱的战略偏离轨道太远,除非提供必要的经验数据以做出修正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