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CSP-SM的培训中,我们见证了学员于滢杰经历的成长和深度思考。CSP-SM认证课不仅仅是一项认证,更是一次全面提升团队领导力和个人素养的过程。
这次培训更是鼓励学员于滢杰通过自我对话和教练式的对话,激发自己的学习意愿。同时引导思考如何决定和塑造团队的特点,以便更好地适应和执行不同任务。
优普丰的CSP-SM培训不仅注重知识传递,更关注个体和团队的整体素养提升。
经过一个多月的等待,终于迎来了上课的第一天。回想这一个多月来,有时候会想起学习A-CSM的过程,课前作业、课后实践,这段日子让我勾起当年写论文的生活,每天写到睡着。而这次的CSP-SM又会有什么挑战在等着我呢?
一早九点准备开始在电脑前。大家开始破冰,分享自己在做什么,听听前几位同学在做什么,然后开始在Scrum联盟的敏捷教练能力模型里填上自己觉得自己能得几分。
Bill老师这个时候问了,你在打分数的时候,是用什么方式去打分数的?有听过一本书叫做《思考,快与慢》吗?里头说明的系统一、系统二,指的是反射性的直觉思考,以及一步一步去理性思考。而你在打分数时,是用什么方式来打分数的呢?这个论点,我倒是没想过,因为在填的时候确实是下意识的去填上,然后再回头自我评估一下,这样得分,是否真的能反映我自己的情况,你呢?
在这段文字中,我们开始关注“你要学习什么”,而你自己的意识在这一过程中显得尤为关键。你是如何唤起自己意识到需要开始学习的呢?这一点至关重要,而其中一种方式是通过自我对话,不断地去探索自己,也可以利用教练式的对话,以发现自己想要什么,或者,实际上你需要什么。
一旦得出结论,如果在你本身有意愿的情况下,剩下要做的就是刻意练习,反复地练习,练习到好像你的肌肉早已知道你应该如何进行下一步的动作一样。这种方式就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模式。
谈完了个人,现在通过权力矩阵(The Authority Matrix)来思考一下你所属的团队是什么样的团队?根据下图所示,管理者为领导型团队,那么团队就仅具有“执行”的能力。相反,自治理型的团队还拥有管理者所管理各个方面工作的能力。而这样的团队,则需要满足一些条件。
例如,团队能否讨论出令人信服的方向?团队是否能够做出结论或找到解决方案?这个组织结构是否有利于团队的运作?等等。而要达到这种程度的团队,需要实现软、硬的结合,就像系统运作的框架为“硬”,而团队成员的互相讨论、互助则为“软”。
并且你自己想想,一些团队的特色是什么?篮球队强调每个人的角色和职责,而乐队除了大家一起看谱之外,还强调整体的协作性。否则,一旦音调偏差,听众就很容易察觉出来了,对吧?
关于团队,这个议题在隔天下午进行了新的练习(相当实用)。如果可能的话,你的团队应该是什么样子呢?它能够根据不同的任务,适应并且有效地执行客户所要求的任务吗?比如,在有三个客户的情况下,你的团队要如何分配五个任务?在跨职能团队中,应该放上哪些人?单一职能团队,则需要增加多少人才算是足够?
在这个部分,我自己换了位子,若今天我是老板,我真的会为了这些客户,找好、找满这些对应的人员吗?还是应该找能够支援各种需求的人员?这一点,确实是在我自己加入了新创公司后,亲眼看到老板所遇到的困难,才了解到,自己要不断的抽离,往更上一层的方式去思考,我这样分配资源,是对的吗?这项互动活动真的是非常有趣,和自己的组员进行对话、互动,不断地反思。
呼应前文所说,CSP-SM到底是在教什么?就我上完这两天的课,和老师、同学的互动来看,抽离「来上课」这一层的关系,更多的是在更深刻地了解自己,利用组员之间的对话,去思考自己是否能够改变一下,或许在带领团队在流程上的痛点,或是无法理解组织现状的地方,自己会有更好的方式去面对。简单来说,就是更了解你自己,然后调适一下换个适合的方法去做。
而团队,你将会学到「你所看到的团队是一个什么样的团队」,以及这个团队的领导是一个什么类型的样子。有了这一层的功力之后,我个人觉得可以加速你去了解团队的速度,以及针对这样的团队,你可以怎么带领。
最后,告诉大家也告诉自己,这一个CSP-SM课程,其实更多的是在了解你自己,以及如何帮助你的团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