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在十多年前,UPerform优普丰敏捷咨询创始人李国彪先生在机缘巧合下接触敏捷,遂即不能自拔的虔心钻研并认为:敏捷不单是工作方法,更有着工作文化,拥有领导力和组织生态演进的可能性,给我戮力往这宏大意义前进的使命。如今的他,是敏捷全球大师级人物之一,以最终能成就他人、成就更好的团队成员,乃至成就更好的企业为宗旨。
「企业导入敏捷,不外乎两个重要的维度,一是企业主有什么想法或是愿景,属于未来的驱动;另一是为实现未来愿景,解决当下的痛点和挑战。前者是推力,后者是阻力,两者分别对齐着未来与现况。」–UPerform优普丰敏捷咨询创始人李国彪(Bill Li)提纲挈领点出。
他解释,敏捷某种程度会为组织带动任何大大小小的变革,需要企业高阶主管的支援方能成事。「诚如当初,我从瀑布式项目管理思维切入到敏捷,获得了上位者的认同,同仁们无后顾之忧地去了解并优化现有的组织架构和流程,找出更快、更节省成本的方法,以及打破既往传统方式,用颠覆的方法应对工作上的困难,为组织创造更大的价值。」
一个无心插柳的开始,让李国彪决心不走瀑布式项目管理的回头路,立志成为敏捷的布道者。长年游走全球的他认为,很多人会以为东、西方的企业主对于敏捷的感受度不同,「其实不然,主要还是区分产业性质和企业环境,反而国家和民族性倒是其次。更多时候,企业文化和组织现况才是考虑因素,而企业所处的行业类别亦会有不一样的影响,都会让辅导的方式和落地的手段有所差异。」
李国彪进一步解释,很多亚洲企业主或是高阶主管很清楚变革的重要性,只是没有像国外领导者比较外放,他们内敛柔性地站在后方支持,并不表示没有看到或是不关心组织现况。「有时,只要稍微调拨组织的某个杠杆,员工就能运行,企业主只要提供支持即可。特别是一些私人企业,老板可能是创业出身,非常明白应对变化的重要性。」
「当然免不了会有一些企业主尚流于大规模、标准化的概念,例如:瀑布式项目管理的各种方式,此时可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邀请他们跳出原有的舒适圈,毕竟用截然相反的方式来工作,需要一些引导的方式和时间。」李国彪说。
然而,敏捷项目管理在全球企业间造成风潮,伴随而来的风险也大幅增加,「很多企业以为套用一些流程和框架就等同于敏捷,只要某些部门、某些团队做敏捷则可成就组织成功。一些中高层甚至打从心里认为不关他们的事情,组织也不用改变。」李国彪说,「这方式很容易遇到制约的天花板,当产品需要快速交付请求跨团队支持时,问题就来了,一层一层的请示、一关一关的签核。团队和项目间的优化没有展现,导致障碍连连,没有办法全局疏通。」
正因为如此,有些企业挣扎了好几年,发现敏捷好像很难搞,还比原来的组织更没效率,「没有统一的思想和观念,最大的原因是组织障碍没有在第一时间移除。真正的敏捷需要很多变革,在组织层面、现有流程、跨部门,乃至于组织结构,支援和变动都是少不了的,适时的移除障碍,一步步梳理、疏通,像似通经络一般。」李国彪如此诠释。
他呼吁,千万别被「套用式的形式主义」牵绊,以为敏捷仅是团队级与项目级的形式主义,认为呼呼口号就可以影响整个企业,特别是中高阶主管认为敏捷和他们无关时,「就象是一部为了敏捷而敏捷的机器,一开始团队内部玩得挺嗨,却没有变革在其中当润滑剂,很快就夭折,不了了之。
那么,该怎么影响企业,用敏捷打通任督二脉?李国彪以敏捷变革框架的四个象限解释,「企业的四个视角,我们都要关注,面对不同的企业,会是一个起始点。」X轴由左到右,分别是内在视角与外在视角;Y轴从上到下为个人层面与集体(组织)层面(参见下图)。
「企业主或是高阶主管,甚至内部的员工经常会忽略左半部,即组织整体内涵底蕴。认为敏捷只是一种流程,以为是象限右上角的流程和工具,只是个体和小团队级的问题,只把敏捷的范围放置于此。慢慢发现流程要发挥时,才意识到组织结构僵硬、科层结构没办法让团队产生敏捷的效用。」
为什么会发生这类错觉,明明形式上也开始了、会议也开了、流程也弄了,效益、产品、创新也不见得好转,突然间感到很懵懂、困惑。受到管理学者曾仕强博士启发的李国彪,将组织比喻成一棵大树,企业主和高阶主管是树根、是企业的基石,中阶主管是树干,员工则是树叶和果实,树根有很多文化理念上的养分,会经由树干输送到整棵树,使其生长、茁壮,进而开枝散叶、开花结果。「最困难的是,最后才发觉树根的重要性,没有养分的敏捷仍旧是半桶水,有形而无神。所以说,如能在引进敏捷的初始,企业主偕同中高阶主管加入,同步掌握四个象限,成为有机的生命体指日可期,形和神都具足了。」
敏捷在组织活络并且事半功倍的做法上,李国彪认为,针对不同的企业,在共创推进的路线图时,应了解其现况以及企业文化、体制以及高阶主管具体与敏捷对齐的力度。通常我们不会很快下定论,尽管我们可能一开始就知道成功率约是多少,但坚信条条道路通罗马,总是有快慢之分。「慢慢透过每一次的活动来改善,找出可行的侧重点,等待好的机会发挥影响力,从0到100的走入敏捷的世界。很多时候,只是时机未到罢了!」
「从『小』开始变。」李国彪说,「一方面让企业主放心,小就不会动摇到组织;另一方面,容易掌控现状。」,在找试点时,以四个象限都比较容易碰触到(或能变化)的项目为优选,例如:能理解老板的愿景、碰触到中阶主管与基层员工、跨部门、跨团队……等,并以三个月为期,端到端的各个击破。由简单开始频繁的试错和调整,进而制订出不同的方案,与此同时告诉企业「当下为什么是采用A方案?而不是B方案?」给予他们随时理解敏捷思维的时间和空间。
李国彪进一步解释,把敏捷项目关注在未来的几个月,而不是二、三年,「确保企业在短时间做到敏捷的尝试或突破,顾问方也能从组织中高阶主管和员工获得反馈。再从中找到企业在该产业真正面对的难题或挑战,调整后续辅助的时程,持续共创未来,把一切的投入与产出最大化。」
李国彪列举近期辅导的一家历史悠久的国际级银行来解释,该行CEO在导入敏捷的第一天随即郑重地对员工宣示敏捷驱动愿景:银行在未来将进行转型,期望能将企业带到全球的某个位置上,在那时企业在顾客眼中会是甚么模样的形象。
CEO描述后放手,典型的运用敏捷方式进行领导,高阶主管以身作则去移除组织现有的障碍,以敏捷方式进行高层策略决策与反馈。于是乎,敏捷就能慢慢渗透到整个组织各个领域,例如:打造出敏捷招聘方式、创造出敏捷客户共创的招式,或是用敏捷建构出新的技术架构等。
等同于全方位活络,一步一脚印的去变革、生长、演进,「很多的支持是来自于高层,当他们拥有洞察和远见,有不怕犯错、齐心探索的精神。此际,企业走出来的道路就会完全不一样,成就和结果也会完全不同。」李国彪认真的说。
对李国彪而言,敏捷已然成为身体中的DNA,每一次的辅导和沟通都给他无限的活力,「可能是自身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,处在一个相对宽松、正能量的场域,吸引了许多好朋友。我一直抱持感恩的心和态度,敏捷的中心思想也是如此。更期待在全球推广敏捷的同时,能不断地成就一路上的同好,中国人有一句老话『青出于蓝,胜于蓝』,将是我对未来目标的最佳体现。」
专业权威:
学术经验: